广州国际车展的A馆里,空气里混杂着新车塑料的味道和观众手机快门的喀哒声。
我在人群缝隙里看到一台“会笑的车”——这不是比喻,是真的,前脸大灯像极了眯眯眼的小孩,尾灯“哈哈”作笑,俨然比展台上的销售更加会招呼客人。
这一瞬间我忍不住想,如果让它走上街头,谁会是第一个被它逗笑的路人?
还是说,笑只是表象,背后藏着一出关于市场变革的悬疑剧?
如果我是那个站在车前犹豫的人:面对一台售价10万以内、拥有激光雷达和五百公里续航的新车,你会相信这是真的,还是怀疑哪里藏着猫腻?
毕竟,“白菜价豪车配置”是这个行业里最常见的陷阱之一。
今天的主角是零跑A10。
现场的气氛很热烈,却带着一点不安——每个人都在试图用手机、用眼睛,捕捉这个“新物种”到底能不能改变游戏规则。
零跑A10的出现,像是一枚石子投进了原本平静的新能源池塘。
业内都知道,零跑过去一直在二线徘徊,销量不温不火,偶尔有新车型刷个存在感,但很少能撼动吉利、比亚迪等大佬的地盘。
2026年定下的“冲击百万销量”目标,听起来像是一个急需破局的赌注。
而A10无论是颜值设计还是配置堆料,都打出了“明显超预期”的第一拳。
国际范、跨界感、MINI Countryman既视感——这些词语在今天的中国市场是双刃剑。
它们意味着时尚,但也常常意味着“不实用”或者“价高”。
A10却把这一切嫁接在了一个亲民价格上,像是把一位巴黎设计师拉到了义乌批发市场,让人又好奇又疑虑:这样的组合,究竟是真创新还是“拼贴艺术”?
而激光雷达、五百公里续航、宽敞空间,这些本该是二三十万级别才敢谈的配置,被零跑硬塞进了十万以内的标签里。
“降维打击”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但A10的确在用实际行动“整顿市场”。
理性来看,这一切都成立吗?这里有几条证据链值得推敲:
一是智能配置下放。
激光雷达多见于高端车型,早年蔚来、小鹏用它来讲未来,可在A10这一级别里,更多是成本和供应链的考验。
零跑能做到,说明供应体系已经有了质变,或者说,行业门槛又一次被无情拉低。
二是续航与空间。
五百公里不是顶尖,但在城市通勤、家庭用车里已经足够。
而空间做大,意味着对底盘结构的新调配,也暗示零跑对自身架构的信心——但,空间大也有可能是“堆料取巧”,等用户真用上了,屁股才知道座椅的好坏,腿才知道后排的自由度。
三是颜值与情绪营销。
所谓“会笑的车”,显然是一次情感上的主动出击。
过去新势力们的痛点之一,就是技术讲太多,用户反而觉得高冷,A10则试图用表情包和社交话题,拉近和年轻人、女性用户的距离。
是不是有效?
至少在车展上,手机镜头的停留和转发,已经证明了它引发了新的讨论。
但这些证据也有反面。
低价高配在中国车市的历史里,不是一两次“真香”那么简单。
早年众泰、比亚迪都曾靠这个策略一举爆红,但最后,产品力和售后体系才是决定生死的底牌。
A10这一次把配置拉到极限,也许会让友商“瑟瑟发抖”,但能不能让市场真心接纳,还得看两年后的保值率和二手车行情。
毕竟,“白菜价”和“豪车体验”之间,通常夹杂着无数工程师的夜班和客服的投诉电话。
作为一个惯于在冷静数据与用户故事之间游走的人,我对A10的出场有几分兴趣,也有几分谨慎。
零跑的盲订开启,让人联想到电商预售的套路——提前锁定用户,但交付和体验才是真正的考验。
行业里有太多新势力喜欢“用KPI画饼”,但真到量产时,往往发现自己画的是无底洞。
这里面最值得推敲的是“百万销量冲刺”这个口号。
百万台,意味着体系能力、产能、渠道和用户口碑的全面升级,绝对不是靠单车爆款就能达成的。
如果把这个目标比作一场刑侦剧,那A10只是第一位证人,能不能破解最终谜案,还要看后续线索。
再说这场行业竞争,其实有种黑色幽默感。
吉利星愿、比亚迪秦PLUS们听到A10的定价和配置,或许真的会“瑟瑟发抖”——但他们早已习惯了新势力的冲击。
每多一个搅局者,市场就多一份变数,也多一份“价格战”后的血雨腥风。
作为旁观者,常年见惯了“新势力逆袭”与“老玩家反杀”的反转桥段,难免有种职业自嘲:我们永远在追逐下一个爆款,却很少问自己,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是智能,是性价比,还是一份可以踩实的安全感?
行业里还有一个无奈现实:用户“盲订”热情高涨,交付时却频频翻车。
前几年理想、小鹏的交付风暴还历历在目。
A10这波潮流,理性推演下去,至少有三重风险:
一是产能爬坡,能不能按时交车,考验的不仅是零跑的流水线,还有上下游供应链。
二是产品品控,高配低价往往容易在细节里“省事”,比如电子系统稳定性、内饰用料、售后响应速度,都可能成为“笑的车”变成“哭的车”的隐形坑。
三是市场认知与口碑,前期话题热度很高,日后如果体验不达预期,反噬速度也会很快。
网络时代的口碑起落,从来都是一夜之间。
说到底,零跑A10这场“表情包”营销,是一次很聪明的自救。
它用年轻化的设计和配置下放,试图让自己逃离“二线边缘”的宿命。
作为分析者,我当然不会被一时的热闹迷惑,但也不会冷眼旁观,看着行业里每一次尝试都被冷嘲热讽。
毕竟,汽车市场本来就不是一个讲求绝对理性的战场,偶尔的冒险,未尝不是一次搅动死水的机会。
当然,“笑的车”能不能让用户真的笑到最后,还需要时间和市场去验证。
这里面既有技术创新的变量,也有消费者心理的难题。
我们都想看到一个“白菜价豪车”真的跑进千万家庭,但更期望每个买家买到的,是一个不会让笑容变成尴尬的选择。
最后,我留个问题给各位:如果你面对一台10万以内、激光雷达、500公里续航、空间宽敞、颜值在线的A10,你选不选?
你更在意的是笑脸大灯的趣味,还是两年后它的保值率和售后体验?
在这个变革的节点上,是时候让用户的选择成为下一个推理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