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来源:广西汽车网
随着车市进入旺季,不少消费者出手购车。与车辆性能一样,车辆安全性也被消费者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有购车者认为,钢板厚要比薄好,三厢又比两厢更安全,车重又比车轻的更耐撞。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日前,记者连线国内数个汽车品牌的设计技术人员,了解其中的门道
争议:钢板厚度定输赢? 释疑:车身厚未必安全
是日系车安全还是欧美系车安全?不少购车者认为欧美系车更安全。记者日前在车市的随机调查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现象。9月20日,在南宁金源、南站以及科园大道三个汽车销售店集中的汽车城,记者向30位购车者进行了调查。其中有超过23人认为欧美系车更安全,其余7位认为两者差不多。认为欧美系车更安全的原因,是欧美系车的钢板够厚。“一些日系车的翼子板,手指一按就凹下去;而欧美系车,你是按不下去的。”吴女士坚定地认为,买车必选欧美系车。
用钢板的厚度来辨识车辆安全性,并以此作为是否购车的决定性因素,是否可取?对此,上海通用泛亚技术中心的工程师范斌表示,车友的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科学。钢板的厚度,并不是车辆安全决定性的因素。车辆的安全性,与车系也没有太大的关联。范斌说,不管是日系车还是欧美系车,使用的钢板大多在 0.6~0.8毫米之间。但为何直觉上,欧美系车会厚一些?很大的原因是欧美系车普遍使用一种空腔注蜡技术,其钢板壁会被喷涂上蜡层,而且欧美系车的油漆厚度的确要比日系车来得厚,所以直观让人感觉更厚。
实际上,薄钢板的刚性和强度,有时候并不比厚钢板弱。例如,一些日系车的高刚性车身,在车体侧面和顶部都有一层加强筋,使其在局部钢板厚度、塑性变形效果、吸收冲撞力和乘客舱硬度指标上,都具备一定的安全优势。比方说,现在的房屋大都采用了框架结构,当地震发生时,决定房屋是否倒塌的因素并不是框架间墙体的厚薄,而是框架本身的建造质量和房屋结构设计的好坏。同样,车身的结构是发生碰撞时决定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而不是车身钢板的厚度。因此,单纯以车身表面钢板厚度和车系来判定车辆安全性,并不科学。
争议:三厢要比两厢安全?
释疑:多个尾厢未必耐撞
多了一个尾巴的三厢车比两厢车更安全吗?许多车友认为,三厢车多一个尾巴,在碰撞的时候多少起到一点缓冲保护作用,因而认为三厢车更安全。
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的车身设计技术人员蓝天予都参与过两厢车和三厢车的车身设计。他称,很多车友误认为,遭遇追尾事故时,三厢车多了一截车尾充当吸能区,对后座乘员的保护会相对有效一些;两厢车由于没有后备厢,所以在发生后部碰撞时,更容易吃亏。实际上,同平台设计的两厢车和三厢车,在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到追尾这个因素,于是会有意识地加强两厢车车尾的承受撞击能力,例如会强化C柱的刚度,还会增加后保险杠防撞梁的厚度。
此外,现在的车辆几乎都采用平台化模式进行生产,同一平台的车型,不管是两厢车、旅行车还是三厢车,其底盘、车身框架都是基本相同的。例如,马自达2的三厢与两厢都是出自同一个平台,同一条生产线。所以从结构安全方面,两厢和三厢是一样的。
争议:车身越重越靠谱?
释疑:车身重未必扎实
“这车好大块,又够重,撞起来一定不吃亏。”“买车就要买重的,开起来感觉特别沉稳。”在采访中,不少购车者都认为,车身重的比车身轻的更耐撞,而且车身重的车,开起来特别扎实沉稳。
陈志成是丰田(中国)负责车身设计研发的工程师。他说,一些车主认为,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车体越重越安全,这也是对车辆安全的认识误区。车体越重,意味着惯性越大,将造成制动距离越加长,这反而是一种不稳定因素。从碰撞本身来看,由于车身更轻,刹车后的惯性运动距离减小,因此更安全。而就算是两车碰撞,车身轻的也不见得就会比车身重的损坏严重,这还跟车身钢板的屈服强度、延展性以及车体内有无加强筋关系更密切。
他还解释,要把车造重很容易,造轻才难。现在各大厂商开发的铝合金钢铁发动机,都尽量把钢板减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车造得更轻,以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而更重要的是车身变轻的同时,刹车惯性减小,从而缩短制动距离,确保车辆安全。
另外,车身越重的车开起来越扎实,这种说法也不科学。因为驾驶质感跟悬挂结构关系更密切。例如一辆采用前后多连杆悬挂设计的轿车,即使车身轻于一辆使用扭力梁半独立悬挂SUV,但却会在转向精准性以及车身的震动大小方面,有更优秀的性能。
E_Mail:vip@gxqcw.com 电话:15077070808 地址:南宁市青秀区滨湖路48号南湖聚宝苑D区15楼 桂ICP备0600482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桂B2-20090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