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展厅里,那辆荣威M7静静地停在灯火下,像个不动声色的谜面。金属外壳上反射的不仅是灯光,还有此刻市场里的暗流。门尚未打开,但空气里已经透出了某种紧张——8.58万元起售,插混轿车圈的新变量。假如你是那位走进展厅的“普通消费者”,面对比亚迪、吉利、奇瑞风云的层层包围,会不会像我一样,心里先盘算这价格是不是“美丽的陷阱”?或者说,这真能算是“大美好”吗?
市场没什么温情可言,数据就是冷冰冰的证据链。荣威M7预售一周,订单破万,这不是资本市场的小噱头,是切切实实的消费选择。在销量曲线里看荣威,这两年,经历了大V型跳水——2022年每月还能卖2-3万台,2023、2024年直接腰斩,徘徊在1万台上下。到了2025年,好不容易爬回1.6万余台,比前几名的“恐怖片”还要刺激——稍不留神,就永远翻不了身。市场占有率0.8%,第31名,听着像是公开课的最后一排,却是荣威能喘口气的位置。
业内知道,这波回暖其实跟新能源的大势有关系:谁能把混动玩透,谁就有资格抬价、出圈。荣威这几年砸钱搞技术,混动系统已经混出六个代,连国家科技奖都拿过。但10万以内插混轿车,一堆“低价高配”在割韭菜,消费者早就练就了“证据癖”,哪怕是十万级的高端技术,也要问它靠不靠谱。品牌方敢承诺“五大件终身质保”,不是空口白话——你自己标榜自己是头“值王”,总得有人能接住你的底线。
采访那天,看到荣威高管们谈“混动车两套系统”,眼睛里有种做题家式的坚持。工程师拼命加班,试图让那组小数点后面能多加几个9,100%是做不到的,但如果能把几万台车的出厂“事故概率”压到万分之一,这就不是吹牛——这是工厂里无数小时冗长且寂寞的实验。技术“不炫耀”,但必须可靠:毕竟,吹一波AI大模型容易,真让AI上车可不是ppt上那点事。
说到AI,就不得不承认,荣威这次上的“豆包推理大模型”是会点亮用户好奇心的。所有车企都想把AI变成智能座舱的“核心卖点”,但AI上车不是挂个智能助手那么简单。俞经民说自己还在“0.5版本”,明年才要进“1.0”,坦白得有点像警察看完案子的自我检讨。豆包能不能让用户真正拥有“千人千面的体验”?预警:等AI感知到你情绪,主动关掉你最喜欢的歌时,别对着方向盘暴怒——人工智能的“贴心”,有时比人还更难捉摸。
技术这事儿,有时候有点像做尸检:你永远在追求极致精度,但局限和漏洞一定都在。真正难的是把“超级好”的配置拉到10万级市场,还不让自己赔得焦头烂额。俞经民开玩笑,说荣威不是卷王,但要做值王。说白了,卷是无奈,比的是谁钱多、效率高;值才是出路,谁能让用户和合作方都有活路,谁就有资格喊价。
当然,营销这事儿就更写实了。荣威自认在技术上没输过,但营销端要向华为、小米取经。发布会、网络刷屏、用户秒回——这些动作是现在的“流量密码”。但高管们自己也说,打底的还是座椅材料、底盘调校、混动技术这些硬件。豪华不豪华,得让用户上车愿意多坐两分钟,不是微信群里发红包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里多说一句,有些事我自己也看得无奈:技术好归技术好,但最终还是由需求而不是工程师决定生死。谁家车企没经历过大起大落?2016年混动技术获奖,2023年销量跌入低谷,2025年再冲上线。旁观者视角下,其实看得很明白:市场和用户才是永远的法官,谁说了都不算。
对荣威来说,“大美好”不只是个口号。颜值平权、豪华平权、科技平权、智能平权,说实话,这套话挺像互联网造车的套路。只是荣威这回是真的在往外推:不是做个流量卷王,而是用技术和服务做值王,让用户不是因为便宜才买,而是因为物有所值而买。几句黑色幽默送给汽车圈同行:别信那些把“创新”挂在嘴上但连油门都不舍得踩的品牌,真正靠谱的还得看开机后5年你能不能开得动、售后能不能找到人。
到头来,我还是觉得,荣威M7的突围,靠的不是一夜暴击,而是“步步为营”。技术“平权”背后,其实是让更多人有得选,不被价格和配置绑架。市场里永远有人在比卷,但值感才是真正的底层逻辑。
文章结尾了,现场灯光还没灭,车在那儿静静地等着下一个好奇的人。荣威M7能不能真的成为下一个“市场值王”,还得看用户和市场的下一步选择。说到底,“大美好”能做到几分,是技术和营销的总谜底。如果你是那个走进展厅的人,会怎么选?在这个动辄拼博弱肉强食的插混市场,值和卷,你能分得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