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1日浏览:373
当国内许多企业正在准备积极研究氢能源汽车的时候, 一年前一份由26位国内外传统发动机专家联名提给国务院的质疑氢能源技术前景的信,近日曝光。国内大力追捧终极动力技术——氢动力的舆论热潮,被泼上了一盆凉水。
2007年3月,一封<开发车用动力技术、尽快减轻交通能源压力的建议>(下称<建议>)由专家组写成联合签名,并送达至相关部门。
“氢燃料电池汽车未来的前景,还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如果氢燃料汽车研究到最后,发现需要走别的技术途径,这就使大规模投资的氢燃料汽车前功尽弃。”联名上书的26名专家提醒,如果中国盲目跟从部分跨国公司的步伐,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完全"押宝"在氢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很可能给作为支柱产业的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巨大的伤害。
国内企业氢能源方面的努力:
长安集团造200公里时速氢燃料车服务奥运 将于2010年实现产业化生产
喝“氢”的“荣威750”亮相工博会上 最早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上路
新型氢燃料电池大巴亮相 成为奥运接驳车 每辆价格高达300万元左右
中国“十一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863计划公布以后,商务部计划对氢能源汽车研发,对国内企业提供数十亿的资金支持。为了吸引国家开发资金,国内多家汽车企业大肆追捧氢能源技术,并着手开发氢能源技术。希望通过发动机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追赶跨国汽车企业的动力技术步伐。
质疑“氢能源”
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杨嘉林博士是26人中的一位。据他介绍,早在2006年回国以前,他和一些在美国三大公司的华人技术人员就发现,美国政府鼓吹的氢能源技术正被国内许多同行所追捧。
于是回国以后,他们开始筹备要写一封信给中国的政府。签名的26人都是发动机领域的权威专家,其中甚至有研究新能源的专家。
“支持这封信的远远不止这26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863计划的实施,把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氢燃料等新能源汽车上,政府部门的导向给很多汽车企业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很多企业不顾自己的实力而一味追求新能源是很危险的。”
氢燃料电池研究开始于美国。2005年4月,通用汽车公司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分别与美国能源部签署合约,在未来5年内开发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一时间关于氢能源的概念铺天盖地,“氢能源”的口号同时也飘洋过海来到中国。
按照这些专家的说法,所谓的"氢能源"实际上是用其它能源将海水转换成氢气,再用氢气作为燃料通过燃料电池转换为动力,这个过程中并不“溢出”任何“能”,“氢能源”实际是“氢燃料”。
加上现在的燃料电池成本太高不能大量生产,蓄电池的容量太小难以长途行驶。如果这些长期不能克服的技术难关,最终也不能攻克,那么即使在100年以后燃料电池汽车或电动汽车也不能成为汽车的主流。
杨嘉林解释,之所以用"氢能源"的口号代替“氢燃料”,关键在于这一概念能使很多人误以为使用氢气就能解决交通能源问题,于是无论打着“氢能源”旗号做什么事,要多少研发资源,花费高达数十亿的资金都是应当的事。
但是他认为这种态度是不严谨的。
背后的博弈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研究中发现“陶瓷绝热发动机并不能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但美国厂商和相关机构故意虚张声势,诱导日本企业搞陶瓷绝热发动机。日本企业经过数年或十数年的努力后发现,它不能改善发动机的热效率,最终只能放弃。
和陶瓷绝热发动机类似,事实上国内此前流行的生物燃料,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由于大量的玉米用来生产燃料,而使中国猪饲料发生紧缺,间接导致了猪肉价格的上涨。而氢燃料电池技术至少在50年或100年以后才能看出最终结果。
美国政府曾宣布将投资17亿美元把“氢能”作为新一代能源的重点发展对象。布什政府提出要在未来20年内让美国人开上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日本的丰田、本田也在研究氢燃料汽车。但是26位专家认为,目前燃料电池前景还不明朗,而外国汽车公司在搞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事实,并不能成为中国认为燃料电池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依据。
现任美国总统布什上任后,由于拒绝参加京都协议,以及阻挠国会通过降低汽车平均油耗的法案而备受批评。为减少批评,他曾大力提倡“氢能源”、“氢经济”来表达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视。
但是外界评价,布什政府提倡氢能源是为了转移舆论指责。而美国汽车公司也乐于或有意地造成这样的印象——我们正在研发氢技术将解决所有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因此不要再对我们施压要降低油耗了。
E_Mail:vip@gxqcw.com 电话:15077070808 地址:南宁市青秀区滨湖路48号南湖聚宝苑D区15楼 桂ICP备0600482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桂B2-20090044 |